2021年6月10日,《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》發布,支持鼓勵浙江先行探索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。這是國家賦予浙江的使命,也是對浙江40多年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的肯定。
共同富裕的關鍵在于鄉村,在于縮小城鄉差距。毫無疑問,浙江的鄉村振興走在了全國的前列,因此“具備開展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基礎和優勢”。事實上,去年10月浙江就發布了“浙江鄉村振興十大模式”,包括:空間集聚模式、綠色崛起模式、產村融合模式、品牌引領模式、數字賦能模式、文化深耕模式、要素激活模式、能人帶動模式、片區聯動模式、四治融合模式。這十大模式大部分都跟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有關。
浙江的休閑農業發展處于全國領先水平。多年以前,業內就流行一句話:“中國的休閑農業,始于四川,興于湖南,精于江浙。”可見浙江在休閑農業行業中的分量!
浙江休閑農業的特色,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,那就是“精、特、新”。
精——體現為精致化、精品化。浙江的休閑農業,無論是休閑農業園,還是美麗鄉村,還是主題民宿,都有一種精致美。走在鄉間小路,隨眼望去,綠樹成蔭,花香四溢,所見皆是景。在田園造景、鄉村景觀化這方面,浙江確實做得很精致,很有匠心。所以才有“詩畫浙江”“浙里田園”這樣的說法。在追求景觀精致化的同時,浙江注重產品和項目的精品化打造,形成了一批叫得響的區域品牌。譬如一提到精品民宿,我們就會想到莫干山、裸心谷;一提到美麗鄉村,我們就會想到魯家村、余村;等等。
特——體現為特色化、主題化。依托豐富的地形地貌和在地特色資源,浙江形成了大量以特色農業產業為基礎的休閑農業經營點。比如杭州市富陽區稻香漁山田園、建德市草莓小鎮、象山縣定塘鎮橘光小鎮、平陽縣水頭鎮朝陽山茶園、長興縣東方梅園等,基本上形成了“一縣一特”“一村一品”的發展格局。此外,根據資源稟賦和產業特色,每一個區域都形成了不同的發展主題。以麗水市為例,云和縣結合梯田農業系統,確定了“云和梯田”的發展主題;松陽縣結合茶產業優勢,確定了“松陽茶香”的發展主題;青田縣結合稻魚共生系統,確定了“稻魚共生”的發展主題;縉云縣圍繞縉云仙都5A級景區,確定了“仙都養心”的發展主題;等等。
新——體現為模式、業態上的創新。浙江的改革開放史,就是一部創新發展史,它的初創精神和創新能力,在全國起到非常強的引領作用。休閑農業也是如此,很多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和發展業態都是浙江人首先“創造”出來的。譬如長興縣水口鄉顧渚村的“農家樂集群模式”,依托優越的生態環境集聚了500多家農家樂,年接待游客300萬人次以上,成為上海老人的“后花園”和康養旅游圣地。安吉縣魯家村首創的“家庭農場集群模式”,利用4000畝低丘緩坡打造了18個各具特色的家庭農場,每年吸引60萬游客,成為國家級田園綜合體的標桿。德清下渚湖的“沉浸式體驗”模式,以環湖觀光帶為紐帶,串聯下渚湖多個村莊,創設全國首個沉浸式治水實踐體驗館、引力樂園、深海探險 VR 館等,打造“中國田園博覽會”等節事活動,讓人耳目一新。
浙江休閑農業取得今天的成績,背后是“勇立潮頭”的精神和符合市場規律的持續不斷的改革與創新。尤其是在“人、地、錢”三個關鍵問題上,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突破。
人——解決誰來干、如何干得更好的問題。
為吸引優秀的人才投身鄉村振興,浙江省開啟引才返鄉工程,實施“兩進兩回”行動(科技進鄉村、資金進鄉村、青年回農村、鄉賢回農村)。為保障政策落地,浙江省打造回鄉入鄉創業創新平臺,落實稅費減免政策、用地政策和社會保障政策,不斷優化農村營商環境。隨著這項政策深入推進,浙江省40余萬年輕人回到鄉村,10多萬鄉賢反哺桑梓,7000多名高學歷、高素質、年輕化農創客回歸鄉里,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,其中包括休閑農業。
同時,為系統提升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,浙江省搭建了覆蓋省、市、縣、鄉(鎮)四級培訓機制,構建了涵蓋經營創意、客源定位、項目運維、實施方式創新等全過程內容培訓體系,并建設休閑農業創業導師隊伍,推行 “創業+技能”、“創業+產業”培訓模式,造就一批具有戰略眼光、市場開拓精神、管理創新能力的休閑農業領軍人才隊伍。這是浙江休閑農業持續發展的根本和源動力。
地——解決地從哪來的問題。
用地難的問題,是發展休閑農業的一大瓶頸。如何在現有土地法律制度框架之下,做好用地供給,盤活鄉村資產,考驗著當政者的膽識和智慧。
早在2015年,為解決發展生態經濟的用地問題,湖州市推出“坡地村鎮”試點,將具備開發建設條件的低丘緩坡地塊,采用分散劃塊、點狀分布的形式供地,用于旅游觀光、綠色產業等建設開發,由此誕生了“點狀供地”模式。莫干山裸心谷成為首批“點狀供地”的試點,380畝的總占地面積,建設用地僅用了30.45畝,不但大大節省了用地指標,而且使建筑自然地融入了周邊環境。自此,“點狀供地”模式被各地效仿,并在全國推廣。
此外,紹興全面推進實施“閑置農房激活計劃”,建立流轉推介交易平臺,大力發展鄉村旅游、健康養生、文化創意等新產業新業態,喚醒了鄉村沉睡的資源;義烏市深化農村宅基地“三權分置”改革,通過村莊改造調節多余的建設用地入市,促進了宅基地價值的增值;德清縣有序推進“農地入市”,同權同價,有力推動了鄉村民宿的發展。
錢——解決錢從哪來的問題。
發展休閑農業,推進鄉村振興,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。為此,浙江省采取了“組合拳”策略。首先,財政優先保障,力爭到2022年省級支持鄉村振興財政投入1000億元以上,省鄉村振興績效獎補資金100億元,省鄉村振興投資基金100億元;其次,金融重點傾斜,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,如建設用地使用權、林權、經營權質押等,支持鄉村產業經營主體,力爭到2022年涉農貸款余額新增1萬億元,農業信貸擔保額100億元;再次,社會積極參與,通過績效提升獎補,牽動市場“無形之手”,力爭到2022年引導工商資本下鄉1萬億元。
不光是要“輸血”,還要有“造血”能力,鄉村經濟才能持續發展。因此,在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的基礎上,從2020年開始,浙江全面開展村級集體經濟鞏固提升行動,引導薄弱村增強自我“造血”功能,從山、水、林、田、湖、房、地入手,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,不斷充實集體“錢袋子”。